武帝即位初期,便开始着手与匈奴作战,目标是彻底击败这个长期威胁中原的敌人。通过从匈奴降兵口中得知,匈奴曾经将月氏族赶出河西走廊,月氏全族迁移到了西域的伊犁河流域,建立了大月氏国。月氏人对匈奴的仇恨深重,特别是匈奴老上单于曾杀害月氏王,并将其头颅作为饮器,这让月氏对匈奴的复仇情绪愈加强烈。然而,月氏没有得到外援,复仇之路几乎无望。
为了夹击匈奴,武帝决定派遣使者与大月氏结盟。问题是,要从中原到达西域,必须通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,并且还得穿越沙漠,艰难险阻,几乎没有人愿意去。就在这种情况下,平民张骞挺身而出,决心试试运气,去西域寻找大月氏。
公元前139年,张骞被任命为郎,带领一队由匈奴降卒组成的队伍,出发前往西域。张骞当时25岁,背景普通,官职也不高,这项任务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生死未卜,许多有身份的人都不愿意接手。陈胜曾说过:“壮士不死则已,死则举大名尔。”意思是,若真要死,至少死得光彩一些。张骞出发后,刚进入河西走廊就遭遇了匈奴休屠王的拦截,并被生擒。
展开剩余65%休屠王将张骞交给了右贤王罗姑比。此时,乌孙已经将月氏挤出伊犁河谷,且正在逐渐强大,不再为匈奴右部提供养马的支持。右贤王对大月氏并不关心,他更有兴趣征讨乌孙。因此,他将张骞交给了军臣单于,目的就是制造麻烦。若单于杀了张骞,汉匈关系将更加紧张,战争可能一触即发;若不杀,张骞便成为了一个麻烦,得费力看管。
军臣单于并没有杀张骞,而是将他的队伍拆散,且送了一名匈奴女子给张骞为妻。张骞与这名女子生活了一段时间,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。在匈奴的十年时间里,张骞逐渐适应了大漠的生活,虽身边有匈奴看守,但他依然心系西域。
公元前129年,卫青带领汉军出征,进攻了匈奴的龙城,给军臣单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,削弱了匈奴的气焰。张骞趁此机会逃脱,带着堂邑父一路向西。经过匈奴控制的地区,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,经过车师、龟兹等地,最终抵达大宛(即费尔干纳盆地)。张骞原本计划去伊犁河谷,但得知大月氏已经迁移,便改道前往大月氏。
大宛的王见张骞到来,十分高兴,立即安排向导和翻译,帮助他与月氏建立联系。在大月氏,张骞与月氏王多次交流,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夹击匈奴,但月氏王并不热衷于复仇,他们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西域的其他地区,尤其是大夏。而大月氏与匈奴之间有乌孙、康居等国家的缓冲,匈奴虽然有敌意,但距离较远,因此月氏更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,复仇匈奴的计划搁浅。
张骞在大月氏待了大约一年多,但未能促成联合,最终只得离开。返回的途中,他再次越过葱岭,经过莎车、楼兰等地,沿昆仑山南麓返回。这条路充满了沙漠和困境,水源稀少,极为艰难。最终,张骞带着堂邑父,再次被匈奴部落捕获。
然而,这时匈奴的内部局势发生了变化。右贤王因远征乌孙而损失惨重,正在准备东山再起。就在此时,军臣单于去世,匈奴发生了政变。张骞趁机逃脱,带着堂邑父和匈奴女子回到汉朝。经过13年的艰难跋涉,张骞和堂邑父两人生还。张骞完成了这次艰难的使命,最终被汉武帝重用,封为太中大夫,后来又被任命为校尉,随着卫青出征匈奴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尽管张骞没有获得封侯的荣誉,但他为汉朝开辟了与西域的联系通道,对后来的丝绸之路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